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往事】留在歌声里的雷振邦

泽泽 泽畔时光 2023-01-01

泽畔时光

在中国影视界音乐领域里,他的电影音乐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他的音乐作品从50年代就开始流传,至今久唱不衰,他就是雷振邦


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对雷振邦知之不多,但若当面唱起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”这首歌,一定有人会被那亲切熟悉的旋律震撼到,没错,这首歌的作曲者就是雷振邦。



雷振邦出生于北京,满族人。由于家庭生活比较富裕,他常去看戏,很喜爱京戏和民间小调,七八岁时,便能哼唱京剧小段,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。上学的年纪家里搬迁沈阳,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,后入南满中学。


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,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,并加入学校口琴队成为该队的指挥。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,指挥演出,小小年纪的他就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,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读高小的雷振邦一夜间成了伪满洲国国民。之后他又从南满中学毕业前往了日本,考入了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。


在东京,他进了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。不到半年的时光,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,校长允许他跳级,转年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。1942年毕业于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,被老师称赞为最优秀的学生,此时的雷振邦不会想到他的留学经历为他的日后生活埋下了伏笔


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国,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。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五十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。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《悲歌》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,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,这是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。


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,从此踏入乐坛。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,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几十年间,雷振邦谱写了100余首电影歌曲。


1962年,长春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电影《冰山上的来客》,导演赵心水找到雷振邦,邀请他编曲。雷振邦乘、火车、汽车、邮车、骑毛驴,从长春到北京、从北京到乌鲁木齐,几经辗转,半个多月才到达新疆,在这里一待就是3个月。


3个月里他跑遍位于喀喇昆仑山上的哨所,还有几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哨所。都劝他不要去了,因为那几天已连续发生雪崩,太危险。可是雷振邦不甘心,执意要去,结果有一次,他跟雪崩擦肩而过。


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感动了苍天,在这个哨所里,他终于从一个塔吉克族战士的口中,听到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……


夏末秋初的帕米尔高原上,吟唱着一个凄美的故事:在丝绸之路尚且红火的年代里,一个年轻俊美的塔吉克青年,在一个骆驼队从他的村日经过的时候,为驼铃声所吸引,于是加入到了骆驼队的行列,当了一名脚夫。在漫长的路途中,青年爱上了一位公主,他用深情的歌声征服了美丽的姑娘,但却遭到了国王的反对,两人从此被强行分开。塔吉克青年只能顺着古丝绸之路继续流浪……他那优美凄凉的歌声,传遍了所有路经的地方。青年抱着热瓦普唱着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继续行走,直到歌尽而亡,优美凄凉的歌声却被道路上一代一代的脚夫传唱下来。他的尸体被同行的脚夫们埋葬。第二年,当这支驼队从这里经过,同行们想对他祭奠一番时,沙丘已经被风吹走…青年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,但他的歌儿却流传了下来。并且成为塔吉克民族的文化瑰宝。而这首歌,正是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。

听到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,雷振邦被深深的感动了,旋律里如泣如诉的哀伤与纯真,让雷振邦不禁落泪,他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,用钢笔写下了动人的旋律,怀着满腔的激情,进行了再创作。于是,电影的插曲、那首后来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,就这样诞生了。


雷振邦的作品,涉及白族、壮族、彝族、拉祜族、塔吉克族、朝鲜族等很多少数民族的风格,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喜爱。而雷振邦为了创作这些作品,经常到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进行采风,找民间歌手一块喝酒一块对歌,把那些将日渐失传的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记录下来,虽然历经各种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,但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心中对音乐的执念和追求。


雷振邦的那些音乐,基本都不是坐在家里凭空写出来的,他在很多年里都在全国采风,尤其经常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,捕捉他们那里口口相传的动听旋律。《刘三姐》和《冰山上的来客》中的很多歌曲,都来自他采风的成果。经过他艰苦的提炼加工,就这样创作出一首首如此旋律优美、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歌。他在世的80多年写过100多首电影插曲,《刘三姐》、《冰山上的来客》等诸多电影都有他谱曲的音乐。


正是由于雷振邦这种对艺术和音乐认真负责的态度,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,这才诞生了大量形象鲜明,优美抒情的音乐作品。实事求是地说,雷振邦的这种创作精神,并不是每个音乐人都能做到的,雷振邦的艺术成就,也不是每个音乐人都能达到的,“没有这样宽广纯净的胸怀和心灵,哪有如此感人的音乐”


雷振邦的创作高峰在五六十年代,到了70年代末,雷振邦的艺术生命基本划上了句号。十年期间,雷振邦的“冬不拉”的弦断了1968年,雷振邦夫妇被发配到吉林东丰县“劳动改造”。那场浩劫改变了雷振邦的生活,曾经留学日本,在伪满的生活的经历让他一夜之间成为“狗崽子”。雷振邦的“弦”断了。尽管他能作出证明自己无罪的“正义之歌”,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无罪的,雷振邦他遭了多少罪没人说,自己也从没讲过,一切都只能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咽,哪怕有再多委屈都要扛下去,直到他和女儿创作出《四世同堂》的主题歌“重整河山待后生”雷振邦才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



在父亲的影响之下,女儿雷蕾也从事了影视插曲创作工作,父女两人第一次合作就是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视剧《四世同堂》。1984年,电视连续剧《四世同堂》正在拍摄当中。总导演林汝为请雷振邦担任《四世同堂》的音乐总策划,负责这部电视剧中所有音乐的创作。于是,雷振邦便指导刚刚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女儿雷蕾一起创作《四世同堂》的音乐。


在还没有动笔创作之前,雷振邦就提出,《四世同堂》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,最好是选择最具老北京韵味的曲调,而京韵大鼓的韵律最接近这种表现形式,易于被观众接受,而且老舍本人也非常喜欢京韵大鼓。于是,父女俩决定以京韵大鼓中的韵律精华作为主题歌的基本曲调。确定创作思路后,雷蕾很快就完成了主题歌的初稿,这就是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。


而后,雷振邦想到了天津的曲艺老艺人骆玉笙,还专门给骆玉笙先生写了一封长达千字的信,托女儿赴天津请老太太出山。那时候骆玉笙已经年过古稀,看到雷振邦情真意切的信,马上答应下来,赴北京录音。骆玉笙唱完这首悲痛中给人力量的歌曲,在场很多人都落下泪来。



1985年,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《四世同堂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,主题曲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也火遍全国,有人评价说,他用一首歌昭示了一个曲艺和流行音乐的新时代


千里刀光影,仇恨燃九城;月圆之夜人不归,花香之地无和平;一腔无声血,万缕慈母情;为雪国耻身先去,重整河山待后生!


电视剧《四世同堂》的主题歌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苍凉、悲壮,谁也没想到,这首歌的作曲竟然是一位面貌柔弱的年轻女性,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刚两年的雷蕾。


后来的事实也证明,这首歌和整部剧都得到当时观众的普遍认可,尤其这首具有京韵大鼓韵味的歌曲,已经成为很多曲艺演出的保留曲目。后来,这首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被评选为“建国40周年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一等奖”,被永远载入史册


头顶著名作曲家父亲的巨大光环,对于雷蕾来说不知是一种阴影还是一种引领,她面对每一次的邀约创作,雷蕾说每次都会有“好像被考试的感觉”。这样的创作压力带给雷蕾的是无尽的疲惫,她说她每一次创作都需要全力以赴。


雷振邦与雷蕾,大众心里的两代经典!这对作曲家父女的经历,正像他们笔下的一段段曲谱,以独特的视角和调子,成为不断的旋律,流淌在人们的心底......带给观众无限的回味和感叹,尤其是其歌词,更是写尽了人生的沧桑变幻。




1996年,雷振邦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,如秋叶飘零,他只能默默地长坐在沙发上,离开卧室都很困难.....


人生如梦,岁月无情,1997年9月20日,电影音乐大师雷振邦因病去世,享年81岁。此后歌曲创作界似雷振邦那样一人独秀的境界再也无人企及。品德与艺术双馨,这应当是对雷振邦最贴切、最中肯的评价。


虽然他已经离开了,但他和他的音乐将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。更幸运的是,她的女儿雷蕾和女婿易茗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,这也算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传承吧!


岁月留情,他的音乐是几代人最喜爱的,雷振邦与雷蕾,成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心中永恒的音乐经典!这对作曲家父女的经历,正像他们笔下的一段段曲谱,以独特的视角和调子流淌在人们的心底


岁月炼金,他穷尽一生的精力,只为把中国各民族的音乐精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、传承下去。虽然他已经离开了,但他和他的音乐永远都在,那些来自天南海北,感天动地的民族旋律,时时都会在心中回响,经久不衰、直抵人心!虽然他已离开了,但他和他的的音乐将永远在老百姓心中鲜活下去。


致敬,大师雷振邦


本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,及网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